2025年05月24日
微信

历史 | 中国小岛上曾经有位“多面手”美国宣教士:郁约翰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5年05月23日 17:07 |
播放

他是集传教士、医生、牧师、教师、建筑师于一身的“多面手”。

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鼓浪屿,为中国的土地撒下了福音的种子,用辛勤的手呵护、扶持、浇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就是伟大的“多面手”美国宣教士——郁约翰。

为天国使命伸出爱的手

郁约翰生于荷兰,6岁随父母移民美国。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常常为郁约翰能成为牧师或宣教士而恳切地祷告。但郁约翰从小更爱科学。郁约翰的一位叔叔曾鼓励他说,你所喜爱做的事,上帝都会大大使用的。于是,郁约翰备受激励,努力学习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从密歇根大学毕业后,他希望通过医疗宣教的方式前往中国。但是当时美国纽约市归正教堂委会却表示他们无法提供资金支持也没有建立医院的经费。郁约翰倍感失望,但是他父亲的朋友荷兰Neerbosh孤儿院院长Van’t Lindenhout先生却一再激励他,郁约翰才得以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乌得勒支大学续博士后医学研究。

在荷兰学习期间,郁约翰再次受到Van’t Lindenhout先生的鼓励,为孤儿院的孩子们宣讲了自己的宣教愿望。演讲结束后,一位小女孩走到他面前,双手攥着两枚半个荷兰便士,对他说:“这是我给生病的中国小孩奉献的钱,希望郁约翰医生可以去那边给他们传福音!”而这两枚半个荷兰便士是小姑娘前一天刚刚收到的生日礼物。这件事不仅深深感动了郁约翰,也打动了许多人奉献支持。终于,1887年年底,郁约翰带着他的新婚妻子Frances登上前往中国的航船,历经两个多月时间,于1888年1月13日踏上厦门土地。

为病患握住手术刀的手

一年的闽南语学习期结束后,郁约翰被派往漳州平和的小溪做医疗宣教,建立了当地最早的教会医院。在小溪6年的时间里,医治了5万多患者。之前,只要有宣教士在小溪很容易受到附近拜偶像的人的攻击。但由于郁约翰开设医院,救治过很多人,与当地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这些人不论是否接受了信仰,都会主动站出来保护宣教士。当郁约翰要离开时,平和小溪的百姓们都依依不舍地前来送别。

1898年,郁约翰建立了救世医院(hope hospital)。这所医院的建立并不容易。因为担心有了医院会带来许多无法预料的疾病传播风险,起初受到国际社区居民的百般阻挠,甚至“上诉”到美国。郁约翰承受住多方压力,将医院建造于远离住宅与商业却干净清幽的燕尾山河仔下(鼓浪屿地名)。设立了医院的专属码头,为前来治病的岛外患者提供医疗专用船。医院一楼设为普通病房,收取低费用;二楼为中、外官绅富人提供豪华病房,收取较高费用;将不需留在岛上的病人,安排住在厦门另设的病房。
d7uhz5owbo1jukj9yg.jpg
救世医院旧址。(图:基督时报/石伊泉)

最初,前来就诊的患者都是男性。为了解决女性患者看病问题,郁约翰再次来到荷兰求助。荷兰女王威赫明娜支持他并派遣两位女护士来厦,这样,救世医院旁开办了“威赫明娜女医院”。据统计,郁约翰为救世医院效劳的12年间,共收治了住院病人超过13.5万人次、门诊患者超过1.7万人次,手术7500多次。

为学生打开医学之窗的手

1898年,郁约翰招收了十三名学生。只要前来求学的人愿意献身于基督,他就愿意免费教学。他每天的日常就是:上午坐诊看病,下午给学生教授医学课程,晚上讲神学、参加医学生祷告会;到了周末,他便带学生们探访病人,指导每个人轮流做讲道练习,并在邻近街区布道。

救世医院附设的医学专科学校,学制五年。课程设置了物理、化学、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解剖学、内科、外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检验科等。郁约翰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学生上午跟随医生在各科见习,下午学习理论知识,周末做病人探访。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数教给自己的学生,培养出许多闽南名医。

绘制蓝图并建造房屋的手

郁约翰热爱建筑,曾学习过土木工程。初到小溪时,他设计并监督了医院的建设。当时他无法聘请到合格的木工,就亲自开工建造,此外医院中不少医疗设施都出自郁约翰亲手制造。1889年3月5日,小溪医院落成,为纪念荷兰Neerbosh孤儿院对其宣教的支持,命名为“尼尔保赤医院”(Neerbosch Hospital)。

救世医院的设计蓝图出于郁约翰之手。酷爱建筑的他,常常兴奋地在接诊间隙跑到工地上和工人一起干活。有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你该来看看我干活时的样子,我从头到脚沾满了沥青。有一天,我的小女儿跟她妈妈来医院,居然说:‘这个人不是我爸爸。’……有时我手上的活儿正好干了一半,却被告知有急症候诊。于是我匆忙用煤油洗手,换衣服,出去接诊。想想看吧,这种情况下还得做眼科手术呢!”

除了建造医院之外,他还设计了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船屋。这座建筑的主人是郁约翰的学生黄大辟。黄大辟拿到自己的宅基地时,发现地段既位于缓坡坡顶,又呈长三角形,很难利用起来建造房屋。但一项建筑难题在郁约翰那里,反倒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别出心裁地借助了地势与土地形状,将整栋房屋设计成左右对称的一条海船的形状。围墙作为船身,大门就如船头,造型如海轮甲板上的船舱,楼上的两处露台如张开的两片船帆,最高处还有瞭望塔。

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有“小白宫”之称的八卦楼,设计者也是郁约翰。据说,郁约翰为答谢台湾板桥林家三方林鹤寿曾经的帮助,提出可以满足林氏的一桩心愿。而林氏的心愿是拥有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建筑”。于是,郁约翰便将圣保罗大教堂、美国国会大厦等许多元素融入其中,借鉴巴勒斯坦、希腊、意大利和中国一些经典建筑风格,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如今,八卦楼已经作为鼓浪屿的标志建筑之一,甚至成为厦门乃至福建的旅游名片。

为女儿提笔写信的手

1910年,郁约翰的妻子带着孩子们回美读书后,他一人留在中国继续工作。4月6日,厦门突发鼠疫,郁约翰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救治病人,虽然做了预防措施,但还是不幸感染。他积极接受治疗,无奈的是免疫血清已经用完。14日晚9:30,伟大的郁约翰医生在鼓浪屿安息主怀,享年49岁。4月15日,郁约翰的追思礼拜在鼓浪屿福音堂举行,上千名中外人士参加。他的学生为郁约翰在院门前造塔镌碑,用中文、英文、荷兰文和拉丁文四种文字写下对老师的怀念,最后两句是:“石可泐,骨可朽,先生功德不可没。诸学生仝泐石。”

郁约翰在临死前留下一封写给自己小女儿玛格丽特的信,信上写道:“我亲爱的小玛格丽特,现在是周六下午,虽然才两点钟,爸爸已经做完了本周所有的工作。通常情况下,爸爸难得这么早做完工作……我都等不及要去看你了……”然而,这份信还未寄达美国,郁约翰已经歇下一切的工作,回归天家。

三十年后,那个曾经的小姑娘玛格丽特再次成为宣教士,追随爸爸的脚踪再次踏上鼓浪屿,在救世医院开始了医疗宣教。1940年,玛格丽特因为难产意外去世,葬于她亲爱的父亲身边。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